吳緯中:陪伴學生不可忽略的10件事

作者/吳緯中

距離寫完「學生教會我的15件事」還不到一個月,但這個月經歷了分班,又重新認識一批可愛的孩子們,也從他們身上學到了好多、好多。這10點在陪伴學生時的發現,是這幾週來深刻的體會;我想,在孩子們身上的學習,是怎麼也不會停止的...

1. 別相信孩子真能守住承諾,但要相信他願意守住承諾的心

學生每次的承諾,在當下總是一心一意的,你該相信他的許諾裡沒有虛假;但是,能否遵守約定又是另外一件事了。我們大人不也是一樣:常常立誓、常常破戒;常常發憤,常常怠惰。然而,那份願意的心總是在的。因此,引導孩子完成自己的承諾,或協助他修正成可行性高的承諾,就成了老師的職責所在。

2. 當孩子願意遵守你所訂下的規定時,有三種可能:

·因為這是「規定」而遵守:不管是任何老師所立下的規矩,他都會遵守,因為他原本就是個會服從指令的孩子。

·因為這是「你」訂的規定而遵守:你已經贏得孩子的心,和他建立好關係,孩子想要挺你,因為他喜歡你;他遵守規矩,因為這是你訂的。

·因為這是你為「他」訂的規條而遵守:孩子知道你懂他,也打從心裡曉得,你知道他所欠缺的;他願意遵守,因為他曉得你愛他,且希望看見他的成長。去明白孩子守規矩背後的思維,對教學真的有極大的幫助。

3. 孩子對你的評價,往往不是你自以為的那些「豐功偉業」,而是你曾經給他那幾次真誠的幫助

你自覺完美的教學大綱、講得滿場飛的精采授課,通常不是孩子們之後留下對你的印象。學生對你的印象,往往在於他們有求與你的時候,你當下的嘴臉。你是垮著臉露出厭煩?還是假笑中帶著輕蔑?或是真的把他的事當做一回事?不管你再忙,不管你覺得學生的事再瑣碎、再無謂。請記得,事情不分大小,而在乎需求者的感受。

魔鬼還是藏在細節裡,藏在你每次回應的態度中,藏在你所遺忘、孩子卻過目不忘的一個眼神、一個笑容裡。所以,當孩子主動找你的時候,不要輕率辜負了它。是的,你當然也可以選擇拒絕、擱置,或忽略學生的需求(孩子才不會在乎你的理由是什麼),但你也得做好他從此不會再主動搭理你的心理準備。

4. 對於那些想要引起你注意的孩子,你可以選擇不必立即回應他們

課堂上突然迸出的一句髒話、孩子間的口角、動亂的小騷動、沒有來頭的大笑...等種種課堂中屢見不鮮的小事件發生時,老師不一定非得立即處理。此時,你或許可以技術性的「剝奪」孩子希望得到的注意力,因為一旦他們得逞,他們就享受了眾人目光注意的快感(不論是好事或是壞事)。當下冷處理,事後再一對一提醒。將狀況放一放、等一等,讓自己準備好、想清楚,再來面對這個孩子,這時的處理必定更為成熟。

5. 不要讓全班一起承受少數人所帶給你的怒火

若因少數幾位孩子的緣故,全班集體被懲罰,等於把全體學生放在共犯的地位上,也容易造成班上與老師之間敵對的緊張關係。若情況更加嚴重,甚至會讓最富責任感的孩子感覺沮喪,對老師失去信任,因為他們平白無故遭受了你的吼叫、咆哮,與暴漲的情緒。

6. 從來都沒有適合大吼小孩的時機

沒有適合大吼孩子的時機,沒有適合嘲諷孩子的場合,沒有適合讓孩子難堪、出糗的機會;這些行為,永遠都不適當,只會讓老師顯得不專業、方法用盡、能力不足。老師的伶牙利齒與展現小聰明的機會,絕不是拿來用在學生身上的。他們值得你更好的對待。

7. 你不該聚焦於過去,而該注視於將來

當難纏的學生終於犯下大錯,你不該暗暗竊笑,摩拳擦掌地想「報復」學生長久以來對你身、心、靈的折磨。你該壓抑住本能復仇的慾望,提醒自己的身分依舊是老師,而老師的責任依舊是教育。

教育的核心不在於清算孩子的種種惡行,而在於努力扭轉這些行為,引他們走出過去黑暗,迎接未來明光,從失敗中學習,尋找重來一次的可能性。

8. 當你已盡你所能,付出一切努力仍無法挽回頹勢之時,你就該知道:該放手了!

有些事情,不在你的掌握之中(其實是大部分的事情)。教育最痛苦的一個部分,就是當老師盡了所有的努力以後,孩子依然毫無改變,事情的演變,仍然朝著你心中所預設最遭的方向走。
這個時候,就是放手的時候。

·Let Go!也許孩子在下一個轉角會明白過來;

·Let Go!也許這就是他該經歷的天空;

·Let Go!也許孩子在離開你之後,會活得更好...

9. 永遠、永遠,要感謝那位曾經使你頭痛不已的孩子

因為很可能真的等到要換班了、等到這位孩子轉學、畢業了的時候,他將會成為你最念念不忘的那一位。雖然儘管...

· 他,曾是你教師生涯的鬼門關;

· 他,曾令你心力交瘁,無力應戰;

· 他,曾消耗你所有能思考的腦細胞;

然而,也因為有他,你得以成長,得以學習到在「教育概論」裡所沒有寫到、也寫不出來的寶貴經驗。

10. 只要一個孩子露出經過我陪伴後滿意的微笑,就可以成為我繼續向前的動力

我的成就感,其實不需要太多;只要一個孩子的回饋與感謝,就足以讓我不斷付出。因為我知道,我的存在有價值,至少有一位孩子,因著我而改變。